“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這座千年商都迸發新活力的殷切期望。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廣州是全球唯一千年不衰的商業城市。在新時期,如何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成為廣州的奮斗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這進一步明確了廣州的定位,為廣州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廣州港汽車裝卸量突破132萬輛,成為國內最大的內貿商品車滾裝船樞紐港;白云機場旅客去年旅客吞吐量接近7000萬人次……廣州不斷做強城市經濟中心、門戶樞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社會融合、國際交往功能,綜合城市功能不斷躍升。全球城市的競爭,從來不是“單項技能”的角逐,而是“多項全能”的比拼。全球權威世界城市研究機構GaWC發布的2018年世界級城市名冊中,廣州在世界一線城市中排名第27位,成為廣州雄厚綜合實力的最佳證明。
經濟中心:
從“廣州制造”到“廣州智造”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地區生產總值每年邁上一個千億元臺階,2017年沖破2萬億元,2018年達22859.35億元,約占廣東省經濟總量兩成半。2013年-2018年均增長8.3%,高于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68.99億元,增長6.9%,比去年同期(6.3%)高0.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6.2%)、全省(6.4%)。規上工業增加值、總產值分別增長4.4%、3.4%,分別比上半年提高0.7和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8.6%。
廣州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補齊短板。一場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大戲正在廣州拉開帷幕。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廣州智造”正誕生出眾多網紅企業和網紅爆款產品,并引領著未來科技發展的潮流——
億航研發出全球第一款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小馬智行在南沙實現全國首支城區運營的全場景無人駕駛車隊上路;廣汽蔚來新能源汽車總部項目已正式運營,將開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及銷售;一品紅藥業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落戶,將建設國內領先的抗腫瘤靶向心腦血管類藥物生產、檢測綜合性基地;我國唯一有能力將基因編輯治療推上臨床的企業,將在南沙建設全球最大的人全基因編輯細胞庫,并開展地中海貧血基因編輯治療臨床試驗。
作為創新發展“引領極”的廣州,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躍升,世界五百強企業紛至沓來。廣州正在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開創更大的未來。
門戶樞紐:
白云國際機場日均接送旅客超20萬名 聯通全球
2018年,全球最權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機構之一GaWC評選的2018年世界級城市榜單中,廣州首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前30強,排在707個城市中的第27名,已崛起為繼香港、上海和北京之后的中國第四大金融中心。8年間,廣州排名連升40名,數字見證了廣州的飛速發展。
今年正式發布的《規劃綱要》,明確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廣州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根據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到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實現12小時全球航空交通圈。
一輛輛嶄新的汽車從靠泊在剛剛落成的南沙海嘉汽車碼頭的滾裝船上緩緩卸下,廣州港2019年1-9月份商品汽車裝卸量完成106萬輛,同比增長9.1%,位居全國第一。在南沙龍穴島,巨輪停泊在碼頭邊,岸邊橋吊林立,一排排集裝箱在碼頭堆放得整整齊齊,裝卸車輛來回穿梭,廣州港貨物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前列。2019年1-9月份,廣州港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37369.8萬噸,同比增長10.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525.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0%。目前,廣州港已與全球51個重要港口建立了友好港關系,航線通達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
一架架飛機在白云國際機場起降,平均每天超過20萬名旅客從這里進出。2019年,白云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預計超過7000萬人次。如今,從廣州出發,空中航線網絡已覆蓋全球超220個通航點,近80家航空公司在白云機場運營,廣州與國內、東南亞主要城市已形成“4小時航空交通圈”,與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時航空交通圈”……
一串串數字的背后,不僅意味著廣州與世界互聯互通更加便捷,更折射出廣州不斷強化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助力廣州在增強綜合城市功能上出新出彩。
科技創新:
《自然》雜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強 廣州居第25位
看一個城市有沒有活力,創新無疑是重要指標。活力廣州,創新作動力,廣州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向全球集聚更重要的技術、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要素和資源。廣州地區集中了全省2/3的普通高校、70%的科技人員、97%的國家重點學科、77%的自然科學與技術開發機構,以及絕大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是廣州創新發展的實力支撐。
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琶洲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的空間布局正在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體區域建設加快推進。
2019年5月6日,廣州市與中科院簽訂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和先行啟動區。
這背后是廣州自主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廣州重點開展了14個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開展AR/VR、物聯網、新型精準診斷和治療、量子傳感與量子通信、區塊鏈等9個未來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省協同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可燃冰蘊藏勘探、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等項目研究。鐘南山院士擔任總師的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實施4年來,發表SCI論文461篇,獲得專利授權94項、國家級獎勵13項。廣州在《自然》雜志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居第25位,在入選的中國城市中,從201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
綜合服務:
政務服務滿意度連續三年全省第一
2018年廣東省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系列調研報告顯示,去年廣州市政府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十年來首次躍居全省第一,政務服務滿意度連續三年保持全省首位。
在華麗的數據背后,是廣州著力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城市,對標國際一流城市,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對外,廣州“朋友圈”不斷擴大。目前,廣州已與54個國家76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系。到2021年,廣州將與100個以上的國外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系。
對內,聚焦就業、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民生領域,廣州狠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升廣州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往外圍城區、薄弱區配置,比如南沙、花都、增城、從化、黃埔等。其中南沙區和中大附一醫院、省中醫院、市婦兒中心合作在南沙分別新建醫院,瞄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高地。
服務好人才,為人才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廣州把人才綠卡政策用得更加精細精準,在住房保障、安家落戶、科技研發、職稱評定、經費支持、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便捷、暢通、優質的服務。
地鐵、高速路、快速路、公交等交通基礎設施提高著服務半徑,把布局向外圍城區、農村地區推進,截至2018年底,廣州地鐵運營里程達478公里,實現區區通地鐵,成為全國第三個地鐵客流破千萬的城市,地鐵運能利用度全球第一,今年地鐵總里程預計突破500公里。
廣州在全國超大城市中率先實施“融合行動計劃”,穩步有序地全面推動來穗人員在人文關懷、思想認同、心理悅納、樂業奉獻等領域的全方位社會融合,有效促進來穗人員“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打造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廣州樣本。
圍繞來穗人員“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廣州做出了許多積極探索。在就業指導、衛生健康、技能培訓、隨遷子女入學、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逐步實現來穗人員與戶籍居民同等待遇。比如,自2011年起,廣州每年面向來穗人員持續開展積分制入戶,名額逐年遞增,而且隨遷人員可以同步入戶。
如今,來穗人員工作生活居住在廣州,共鑄輝煌的廣州經濟,也是社會管理的主人翁,僅志愿服務隊員就有50多萬人。“托舉哥”湖北籍周沖、“最美女司機”河南籍胡麗閣、“打工散文”代表湖南籍歐陽杏蓬、“中國好人”廣東普寧籍黃劍豐等,早已成了“共建平安廣州,共享幸福生活”的典型代表。
(來源:廣州日報)